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历史上的明朝抗争史,以及明朝的抗日战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明朝的战争有哪些?
- 2、明代市民抗争的背景
- 3、江阴保卫战是怎样的?为何被称为“大明最后的丰碑”?
- 4、伤亡最多,规模最大的明代群臣伏阙谏诤事件有多惨烈?
- 5、明朝万历年间争夺太子——国家与首都之争及三案始末
- 6、明朝宁远之战详细过程
明朝的战争有哪些?
1、明英战争发生在17世纪,是明朝与英国之间的冲突。 1637年,英国船队驶抵澳门附近,遭到明朝军队的炮击。 英国船队在威德尔船长的领导下,试图强行进入广州湾。 明朝军队在发现英国船队后,立即开火,打死数名英国人。 英国船队在退至虎门后,决定用炮火强行突破明朝的防御。
2、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仓皇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3、明朝开国十大战役:应天之战、安丰之战、南昌之战、鄱阳湖之战、平定张士诚之战、太原之战、庆阳之战、兰州之战、平定四川之战、平定云南之战。 应天之战 1360年,陈友谅率30万“汉军”东征,并书信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然后平分天下。
4、万历皇帝又称明神宗,是明朝后期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执政前期和中期的时候出现万历中兴这样的景象。在1592-1600年的时候,他发动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被称作万历三大征。按照时间顺序的话,这三场战役分别为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战役,平定哱拜叛乱的宁夏之战役,和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战役。
5、(1).总的来看明朝战争又一部分属于内战,主要愿意就是朱氏子弟们的叛逆本性导致,偶然的是,这些反叛的行为有很大一部分竟然成功了,不管事实民心还是失去官员们的拥戴,不得不说明朝历代皇帝中没有几个好货。
6、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明代市民抗争的背景
1、随着万历朝中后期党争开始出现,江南地区,首先成为了北京朝廷党争的一个影子。各派力量,在朝廷之外展开斗争,首先是通过吸收江南地区士绅的支持。由士绅发动驱除地方官,其理由,往往是其余宦官相勾结,***腐化。这往往很容易获得广大市民的支持。
2、历史背景:该作品反映了明代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等人对东林党人的迫害史实。人物形象:成功地塑造了颜佩韦等“五人义”的市民形象,他们舍生仗义,毫不畏惧,具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与胆小怕事、迂腐可笑的***书生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正义与懦弱之间的对比。
3、明代短篇***,如冯梦龙的“三言”与凌蒙初的“二拍”,展现了市民社会的风貌。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商人及其商业行为,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金钱的态度。在这些***中,商人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负面角色。
4、《千钟禄》(又名《千忠戮》等)以明朝“靖难之役”为背景,表达了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明朝故国的怀念。此外,《连城璧》、《牛头山》和《风云会》等剧作,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和英雄事迹,寄寓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5、中国明、清社会的城市市民,在君主专制的残暴统治下,也时有反抗斗争,一般形式有歇业罢市、群起闹事、武装私营、沿海为寇等。如清代山西潞安府的丝织业,顺治十七年(]660年),由于官衙差役织造,且时无偿取用,而朝廷派造额又高,织工苦不堪言,遂“焚烧绸机,辞行碎碑,痛哭逃奔。
江阴保卫战是怎样的?为何被称为“大明最后的丰碑”?
1、这场战役江阴百姓和义军誓死不降的精神,后被称为大明最后的丰碑。
2、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在这里发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
3、“上帝折鞭处”:蒙古大军的西征欧洲被欧洲历史学家们认为是上帝派来惩罚欧洲的,因此钓鱼城被称为。“东方麦加”:钓鱼城之战延续了南宋王朝的历史,与***拿下麦加城,从而为统一***半岛奠定基础有相同之处。历史:1258年,蒙哥大汗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伐宋。
4、鲁迅,他是那高不可攀的丰碑,文人中的佼佼者,中国的巨人,一万多字的文字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虽然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每读及他的作品,就感到他慈祥的面孔就在眼前。
伤亡最多,规模最大的明代群臣伏阙谏诤***有多惨烈?
1、这次明代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群臣伏阙谏诤***,同样以大臣们的惨败而告终。伏阙谏诤体现着官僚士大夫阶层对于心目中公理的持守。身居高位的士大夫把据理力争看作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他们认为对皇帝的过失进行劝谏是臣子的本分,所以他们不惜以死抗争,以成全自己的名节。
2、但是,到了正德朝,因武宗贪玩,且不喜官员的劝谏,如此廷杖被再次起用,且无论是在次数,还是在规模上,都要比前朝来得更多,更大,此时出现了士大夫伏阙谏诤、群体受杖的情形。正德十四年(1519年),御史舒芬、黄巩等人谏阻武宗南巡,武宗震怒,下令“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
3、当然,在弘治朝,因孝宗皇帝是一个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皇帝,他是明朝少有的对臣子宽厚的皇帝,因此廷杖曾一度禁用,未在弘治朝出现。
明朝万历年间争夺太子——国家与首都之争及三案始末
1、第三个案例反映了万历末年以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万历四十三年,发生了邦案。5月4日19时,一名不明身份的男子手持枣木闯入刺青宫大门,打伤守门人李健。在前厅屋檐下,由内勤韩本勇扶着,由法部押送。那些庆祝皇宫,皇太子居住的宫殿。
2、国本之争方告平息,明朝宫廷中又相继发生“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反映了万历末年以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而激烈斗争的情况。 万历四十三年(1615),梃击案发生。 五月初四日酉时,有不知姓名男子,手持枣木梃,入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内侍李锚。至前殿檐下,为内侍韩本用等所执。
3、“明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梃击案 明朝三大迷案之一。
4、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皇帝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中有几个较有影响的***“梃击、红丸、移宫”被后世称为“晚明三案”。 事情要从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说起。神宗有两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为王恭妃所生,次子朱常洵为郑贵妃所生。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
5、在与朱二选一的问题上,由于双方争夺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在朝臣的强烈***和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册封为皇太子。这一***在历史上被称为国家与民族之争。中日之争后,忍辱负重,异常愤怒地立为太子,朱为他最宠爱的之子。
明朝宁远之战详细过程
宁远大捷明朝失去辽河以东土地之后,后金与明朝继续在辽西进行军事争局:第一局是广宁之战,第二局是宁远之战,第三局是宁锦之战,第四局是大凌河之战,第五局是松锦之战,第六局是山海关之战。其中山海关之战发生于顺治朝,主要是同李自成争战。
宁远之役,就总体而言,就战术而论,历史的结论是:努尔哈赤兵败宁远。明朝与后金的宁远之战,以明朝的胜利和后金的失败而结束。明朝由“宁远被围,举国汹汹”,到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
努尔哈赤喜之不尽,忙于1626 年初,亲自率领八旗兵十二万大军,渡过辽河,穿过抚顺,包围了宁远,打算南下入关,而后向明朝京城逼进。
袁崇焕一到辽东,便马不停蹄地往关外七十里的前屯赶去。他在虎狼出没的荒山野岭里走了大半夜,颠簸得人疲马乏,直到天敲四鼓才赶到目的地。 守屯官兵见当朝兵部主事亲临前线,大为吃惊,对他的豪气壮胆,更是钦佩。 为加强边防,袁崇焕提出修筑重镇宁远。
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军继续围城,精于骑射的八旗将士,却被阻于深沟高垒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骑战特长,伤亡甚重,被迫撤军。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
历史上的明朝抗争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明朝的抗日战争、历史上的明朝抗争史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